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汽车金融概念
汽车金融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人,尤其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圈外的人来说,一般指泛泛的与汽车相关各类金融业务,尤其是指汽车消费金融,例如汽车按揭、租赁分期、二手车融资等等,也就是说偏向于个人端的业务。但我这里所说的汽车金融业务的概念范畴,是指针对下游汽车经销商(4S店)的汽车销售流通环节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主体是汽车经销商,在银行业务中属于对公业务,但目前也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在开展这项业务。对于银行系供应链金融业务圈子内的人来说,汽车金融是一个响当当的业务,是银行供应链金融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理解基础。
业务起源
其实汽车金融业务从融资结构上看很简单,就是汽车经销商融资向汽车制造企业购进汽车,汽车销售后偿还融资款。从这个角度看,这类业务只是某一特定行业客户的一般融资需求而已,没什么特殊的,那这是从怎么会出现专门的汽车金融概念的呢?
我们从两个线索说起,一是这个客户群体的融资活动历程。由于汽车经销商店小销售大的特点,其融资难度是比较大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汽车经销商找到银行说要融资,银行一看,注册资本低,没有啥固定资产,店面是租的,抵质押品不足,但是销售额又很大,融资金额需求又很高,按照银行一般的思路,这类融资的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在2007年以前,汽车经销商一直处于对资金极度饥渴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也出现过一种创新的模式,就是合格证质押融资,也就是说经销商把库存车辆的合格证拿到银行作为抵押品融资,但这种模式和信用授信模式基本没区别,合格证就是一张纸而已,假合格证和私售车辆不赎证的情况层出不穷,加上汽车销售出现的波动,导致这个业务大规模出现融资风险暴露(这也是很多老银行人至今仍不愿意触碰汽车金融业务的心理阴影),结果就是汽车经销商又融不到资了。融不到资谁最着急?除了经销商,就是汽车制造企业了,我们简称为“车企”,汽车市场需求猛增,汽车产能猛扩,但是销售环节因为融资困难,成为中间的“卡脖子”环节,在这个环境下,哪个车企的经销渠道能有充足资金顺畅进货,哪个车企就能迅速扩大销售,因此车企为了支持经销商融资,开始出现与银行合作的意愿。
另一个线索是,正好在2007年前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由当时的深发展银行提出,这个概念的推广应用,自然是当时的深发展,以及一些渴望业绩同时也更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股份制银行来实现的。那么,在哪些供应链中应用呢?汽车产业正好进入银行的视野,一方面是汽车行业具有其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当时其他行业很难具备的,另一方面就是车企作为核心企业,同样也存在着强烈的意愿与银行合作,以支持融资的形式来扶持自己的经销商。
因此,车企与银行双方一拍即合,银行单纯依靠质押合格证来控制风险的模式被摒弃,转而与车企合作,逐渐形成了汽车金融的“三方模式”,三方即银行、车企和经销商,其中车企是一个关键的角色,扮演了经典的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角色,为银行向经销商提供融资提供了风险控制的抓手。就这样,才形成了一个专注于汽车流通行业的,采用经典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独特的业务品种,并一直延续至今。
哪些银行在做?
我这里指提到了银行,因为在汽车金融业务中,绝大部分业务都是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这种工具的,所以除了银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很难在这个业务中有所涉足。
最早重点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银行主要是当时的深发展银行,也就是现在的平安银行,以及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开展汽车金融业务,除此之外,连一直看不上这块肉的国有银行,以及部分想分一杯羹的城商行,也都在想办法进军汽车金融业务,但毕竟这个业务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专业性、业务粘性和规模效应,所以仍然是中信、平安、光大三家银行处于绝对的头部地位,业务规模都能达到几千亿元,带来的日均存款也都是超过几百亿元的量级。
从重视程度来讲也能够看出来,中信在很久之前就在总行层面成立了汽车金融中心这个专业化团队来推动汽车金融业务,期间还曾尝试将汽车消费金融业务也纳入汽车金融中心条线按照事业部的模式来做,可惜半途而废了。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是一大特色和亮点业务,在一些年的年报披露中都有专项提及。
光大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也是非常重视,并在今年成立了专门的事业部来推动这个业务,是产品哥所了解的银行中,第一个真正做到汽车金融事业部的银行。
平安银行曾经也由交通金融事业部专业推动和开展汽车金融业务,但近几年感觉平安把精力更多的倾向了个人端的汽车消费金融业务。
汽车金融业务的市场有多大?
按照最终产品来区分行业的话,汽车行业应该是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行业了,2018年中国汽车新车消费虽然结束了28年的连续上涨,出现了小幅下滑,并2019年仍然会有一定下降的情况下,年总销量仍然能够保持2500-2600万台的规模,按照平均单价8万元计算,也就是说年总销售额能够超过2万亿元。
按照目前情况,其中有至少60%的新车需要其经销商通过银行融资来采购并销售,也就是说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规模每年不少于1.2万亿元。再根据汽车金融业务的特点来计算所能够带来的日均存款(本文只考虑经销商融资业务的存款,银承在车企的托收和贴现存款留存不算),估计不低于2500-3000亿元的水平。这两个数字也和目前几家规模最大的汽车金融业务开展银行的数据基本相符。
据产品哥了解,汽车金融业务的几家头部银行,能够合计拿走其中约2000亿元的日均存款。干过银行的都知道,2000亿元的、日均、低成本(90%以上是活期存款)存款,意味着什么。为了馋一馋各位银行读者,我可以举一家分行的例子,汽车金融业务规模最大的银行,其做的最好的一家分行,汽车金融业务带来的日均低成本存款能够超过300亿元,恐怕各股份制银行的相当比例的一级分行,全部各类存款加一起都不够这么多吧。
汽车金融业务有多香?
做过这个业务的,真正懂这个业务的,都知道这个业务有多香,香在哪里呢?金融业务嘛,无外乎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先从收益上来讲,上一段说了,汽车金融业务能带来很多日均低成本存款,这些存款不但收益高(FTP利润高),还是客户经理及分支行最重要的KPI指标,可以说,除了靠爹直接拉纯存款的客户经理之外,就数汽车金融的客户经理活期存款多了。再说风险,一般来讲都说金融业务,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但汽车金融业务的风险还真的是相当之低了,根据我的了解,在目前这么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下,汽车金融业务的风险情况仍然保持着非常好的状况,不良率一般都能维持在不超过0.3%的状况,这个数据相信只要是在银行做过对公业务的人都能明白是什么水平。
但是,虽然汽车金融业务这么香,仍然没有得到全部银行的重视支持,据我个人感觉,第一是懂汽车金融业务的人还不多,只有真正做过或深入接触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个业务有多香,而其他人是没有概念的,自然没有做的动力;
第二是汽车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细节很多,而且必须做到足够的规模专业化的做才能真正尝到甜头,而很多做一般对公业务的客户经理,想要转向汽车金融业务,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第三是风险理念,很多银行的风险条线,仍然是典当行风控思维,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不够,从心底就不相信这个业务风险会低,也理解不了这个业务是怎么做的,所以这类银行在开展汽车金融业务时,除非有高层领导支持,否则极容易卡在风险条线而难以开展。
汽车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汽车金融业务,是供应链金融理念和模式的一个最大、最早、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没有供应链金融的理念,也就没有汽车金融业务的兴起。反过来,汽车金融业务的长期、稳定、优质开展,也印证了供应链金融的理念是可行的。
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在产生之初,只在银行的对公融资领域有所应用,而且是主要以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环节融资场景为主,典型的包括:钢铁金融、汽车金融和家电金融,期间钢铁金融由于大规模的钢贸业风险问题,导致这个场景的业务衰落,家电金融业务规模比较小,只有汽车金融业务成了大气候。
这与目前炒的火热的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方向——供应链保理,差别比较大,但汽车金融业务才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先行者。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汽车金融业务,就没资格说自己了解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一家银行如果不重视汽车金融业务,就不能说这家银行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
结语
今天就只把供应链金融范畴内的经典业务——汽车金融业务做一个总体介绍,相信大家都会有疑问,汽车金融业务到底怎么做?流程和细节是怎么操作的?为什么来存款?收益是怎么算的?风险是怎么控制的?汽车销售下滑了到底会不会对业务有影响?这个模式能不能推而广之?
大家不要着急,我已经开了汽车金融的专题,这些问题未来都会逐一详细介绍,不过这个业务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涉及到非常多的前提条件和细节,我认为写一本书都不为过,所以这个专题很大,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内容拆分的也会很细,希望大家多多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鼓励我坚持写下去。
来源: 链金产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