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省城投挖掘之安徽
(海通固收 杜佳、张紫睿)
概要
经济发展水平尚可,政府债务负担不重,人口净流出率高。1)经济财政实力方面,2019年安徽省GDP总量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外,下同)中第11名,约为3.71万亿元,略低于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排名靠后。从人均水平来看,安徽省2019年人均GDP为5.85万元,远低于长三角其他省份整体水平。2019年的综合财力为11623亿元,在有数据的16个省份中排名第6,财力规模尚可。当年一般预算收入为3182.5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比69.43%,财政自给率为43.06%,与临近中部省份相近,但距长三角平均水平还有一定距离。2)债务负担不重。2019年安徽省狭义债务率和广义债务率分别约为68.28%和95.42%,算上所有城投带息债务后,广义债务率为157.36%,整体债务负担尚可。3)人口净流出规模较大。由于与长三角发达省份相邻,安徽省人口持续外流,据WIND数据,2018年安徽省户籍人口净流出759万人,户籍人口净流入率约为-12.14%。
各市发展程度不一。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来看皖中及皖南地区的东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皖北地区整体实力较弱:1)省会合肥无论经济规模、财政实力还是发展程度均在省内遥遥领先,具有较高的地位。2)芜湖、马鞍山和滁州三个城市均处于东部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共同辐射范围,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较好,其中芜湖市综合实力最强,马鞍山稍弱,但需要关注的是2018年4月滁州市天长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生过一起非标违约事件,可能对滁州地区城投资信状况有一定影响。3)阜阳、安庆等皖北及皖西地区的城市人口不少,经济及财政收入具有一定规模,但人均发展水平偏低,多为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另外,各市存续城投债余额均有所增加,2019年末为3388亿元,较上年增加386亿元。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1)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亮点: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成为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合肥都市圈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处于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间的滁州、马鞍山等地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2)新兴产业布局已久,新动能带动高增长。在长三角一体化文件中,安徽省未来新兴产业规划重点有两个方向: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推动“龙头+配套”。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
分区平台梳理。安徽省内仅3家AAA平台,23家AA+平台,共占比22.81%,基本上每个地级市有一家代表性的主要从事土地储备、开发和整理的AA+主平台,但各个主平台规模差异较大。目前省内土地转让规模整体收缩,土地转让溢价不高,转让款回款期较长。另外,各个平台在建项目多,且相当一部分为公益性项目,尚需投资规模大,发债融资需求也将增长。我们将安徽省平台分为4块片区分析,分别是省级和省会、皖南、皖中和皖北平台。1)省级平台数量仅有5家,其存续债券规模相对于各个地级市较大。2)省会合肥市的代表性平台基本都参与当地的土地业务,同时也从事其他垄断性工作如自来水、公共交通和天然气等等,且合肥市存续城投债规模较小、期限较长,整体债务压力较轻。3)皖南平台存续债券规模较大,马鞍山市和芜湖市的存续城投债规模名列安徽省地级市的第一和第二。4)皖中城市经济实力整体较强,代表性平台运营受到政府补贴政策优惠。5)皖北定位为“淮北粮仓”,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代表性平台整体资产规模较大,固定资产占比多,资产负债率处于爬升阶段。
1.安徽省经济及财政状况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以及山东接壤,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6365.9万人。安徽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同时也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产业地位上来看,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等加工制造型产业为省内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未来发展方面,2019年末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公布,安徽将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1.1 全省经济财政概览
安徽省GDP总量居全国中上游,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19年安徽省GDP总量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第11名,约为3.71万亿元,略低于上海的3.82万亿元,在长三角地区排名最末。安徽经济总量较18年增长约7.5%,经济增速较快。从人均水平来看,安徽省2019年人均GDP为5.85万元,远低于长三角其他省份整体水平(上海15.73万元、江苏12.36万元、浙江10.76万元),且较全国平均水平的7.09万元尚有一定距离。
截至2019年底,安徽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48万亿元,同比增长7%,本外币贷款余额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分别排名第12、13,与湖北、湖南相近,但均不及邻省浙江的一半,整体来看金融资源处中上水平。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成员,安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五年GDP加权年增长率为8.27%,在长三角及相邻省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西的8.72%。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由于第四次经济普查过程对各省历史数据进行了修正,2019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从上年的7.8:41.4:50.8调整为7.9:41.3:50.8,第三产业占比未发生较大变动,产业结构在长三角地区相对落后,但优于相邻的湖北、河南、江西等省份。第三产业结构方面,除去其他行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比最大(约18%),房地产业次之(约15%),住宿和餐饮业占比最小(约4%)。
安徽省总体财政实力一般。2019年综合财力达11623亿元,较18年增长约61%。其中公共财政总财力、政府性基金总财力、国有资本财力分别约为7876亿元(+10.81%)、3627亿元(+56.72%)、120亿元,当年土地所有权出让收入大幅增加,因此基金收入增长较快,总财力规模有所提升。安徽省财力构成中,公共财政占比较低。剔除有数据缺失的省份后,安徽省2018年的综合财力在剩余26个省份中排名第11,而2019年的综合财力在有数据的16个省份中排名第6。2019年,安徽省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及国有资本财力在16个省市中排名分别为第10、第5、第5。
一般公共预算中,税收收入占比不高,且19年该比例发生下降。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结构来看,2019年安徽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182.5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69.43%,较上年下降2.11个百分比,在长三角及周边省市中排名最末;而2018年这一比例为71.54%,高于河南、江西两省,这主要是因为19年非税收入增长较多,而税收收入提高较少(从绝对数值来看两者分别增长12.15%、1.31%)。整体来看,安徽税收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高,在70%左右,而其余三个长三角省市这一比例均在83%以上,尚有一定差距。
财政自给率在周边省市中处中游水平。2019年安徽省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为43.06%,由于当年一般预算支出大幅增加,自给率较2018年的46.39%有所下滑;安徽省财政自给能力略好于江西、河南,与湖北相近,但较其余长三角省份的70%以上差距较大,处中游水平。
1.2 全省债务情况
专项债务的大力发行使债务余额增加,债务规模排名中上,限额使用率不高,仍有一定的空间。19年末,安徽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7936.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及专项债务余额以及较18年增长情况分别为3635.9(+114.17)亿元、4300.5(+1117.58)亿元,地方债务增长较快,主要系中央为通过增大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安排所致。在31个省市中,安徽19年债务余额总量排名第12,债务规模处中间偏上水平;当年债务总限额为8912.99亿元,限额使用率为89.04%,排名第21,限额使用率不高,仍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安徽省综合来看债务率负担处于中游水平。从债务率来看,2019年安徽省狭义债务率和广义债务率(口径一)分别约为68.28%和95.42%,较18年分别下降近2.6、5个百分点。在能够获取2018年数据的全国26个省市及自治区中,安徽省狭义债务率及广义债务率排名分别为第13、第12,债务负担一般;而2019年在16个有数据的省份中这一排名则分别为第10、第9。
算入所有城投带息债务余额后,安徽省广义债务率仍为一般水平。算入发债城投带息债务余额后,2019年安徽省广义债务率(口径二)约为157.36%,较18年的180.9%下降近23个百分点,近两年广义债务率在全国披露数据的省市中排名分别为12/26、10/16。
综合来看,安徽省整体债务负担不重。与周边省份的对比来看,2019年安徽省狭义债务率高于长三角三个省市整体水平,与山东省相近;考虑到城投债的整体债务负担则略好于湖南、江苏,较上海、浙江压力稍大,整体来看在周边省市处于中间水平。
2.地级市经济及人口状况
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长期以来,从地理空间及城市产业集群上可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城市群。
对于皖北地区,国家对其发展定位为淮北粮仓,同时其也是主要的劳动力供给地,按照安徽省的长三角一体化纲要,未来省政府对其规划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皖中地区是省会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区,包括合肥、滁州、六安、安庆四市,是省内经济核心区,安徽省对其未来的规划为将合肥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同时将省会都市圈建设为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对于皖南地区,其中的马鞍山、芜湖及铜陵亦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安徽省对其未来的规划为强化区域内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标对接沪苏浙产业园区,高质量承接东部城市群的产业转移。皖南其余各市除与东部及中部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与经济合作外,未来将重点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1 地级市经济状况
在安徽省下辖的16个地级市中,2019年GDP规模前三甲为合肥、芜湖及滁州。2019年合肥市GDP超过9000亿元,达9409.4亿元,远超省内其他地级市;芜湖为经济体量第二大城市,GDP规模达3618.26亿元;GDP位于2000-3000亿元的市有5个;位于1000-2000亿元的市有6个;GDP在1000以下的市有3个,分别为铜陵、池州及黄山,均为皖西南地区规模较小的市。
从经济增速来看,滁州、毫州、阜阳三市增速较快,分别达到9.7%、9.4%、9%。增速在8%-9%之间的市有4个,在7%-8%之间的有3个;另外,19年经济增长率小于7%的地级市仅4个,分别为淮南、蚌埠、淮北、铜陵,对应增长率分别为5.2%、5.1%、3%、-1.7%。其中铜陵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将面临较大的经济转型压力,19年全市固定投资下滑16.1%,GDP缩水1.7%,反映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升级遇到较大瓶颈。整体来看,除铜陵和皖北三市外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从人均水平来看,2019年人均GDP前四名分别为合肥、芜湖、马鞍山和滁州,分别为11.56、9.62、9.03、7.04万元,且其地理位置均处于合肥都市圈及南京都市圈共同辐射范围内,人均发展水平较好。人均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较低的几个市有阜阳、毫州、六安、宿州及淮南,其19年人均GDP均在3-4万元之间,均处于皖北及皖西地区。
整体来看,合肥市在省内经济体量及人均发展水平遥遥领先;马鞍山、芜湖及滁州等靠近南京,同时地处合肥都市圈,经济规模及人均GDP较高,增长速度较快;皖北及皖西地区各市经济体量中等,但人口众多,人均发展水平偏弱,仍处于稳定发展中;皖南四市(宣城、池州、铜陵、黄山)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人均GDP水平尚可,除铜陵尚面临产业转型调整压力外各市经济增长情况尚好。
金融资源集中在省会合肥,其余各市表现较为平均,阜阳、芜湖略好,淮北、铜陵黄山、池州相对略差。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看,19年底合肥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4、1.59万亿元,远远领先于省内其余地级市。存款余额方面,阜阳、芜湖两市略超4000亿,其余各市均在3500亿元以下;贷款余额方面,各地级市贷款余额均低于4000亿元,其中阜阳、芜湖两市超过3000亿元,其余各市集中在2500亿元以下;而淮北、铜陵、黄山、池州四市整体表现较弱,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少于1500亿元。
2.2 人口状况
合肥市无论人口规模或是城镇化率均具有较大优势,而其余如阜阳、宿州、毫州等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城镇化率均排名靠后。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总常住人口达到6365.9万人,较上年增加42.3万人;其中阜阳及合肥两市均超过800万,宿州、毫州达到500万;常住人口在400万、300万、200万、100万级的城市均为3个,其中铜陵、池州、黄山三市常住人口规模均在150万上下,规模较小。
从19年省内各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计)来看,合肥市一马当先,达到76.33%,其余的马鞍山、芜湖、淮北、淮南四市从城镇化率均超过65%。整体来看,安徽16个地级市中城镇化率超过55.81%的全省平均水平的共有8个,而常住人口规模较大的阜阳、宿州、毫州等市城镇化率在省内排名均靠后。
安徽整体人口外流规模较大,省内除合肥、淮北、马鞍山外其余各市人口均净流出,其中阜阳、毫州等人口外流较为严重。由于与长三角经济区毗邻且自身产业吸引力有限,安徽省是国内人口净流出第一大省份,人口呈持续净流出状态。据WIND数据,2018年安徽省户籍人口净流出759万人,户籍人口净流入率约为-12.14%。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