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融资租赁和汽车消费贷款极简历史
一、汽车融资租赁发展历史
1981年中国东方租赁(中日合资)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正式建立。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81-1985)
2、停滞阶段(1985-2003)
3、复苏阶段(2004-2015)
4、加速发展阶段(2015-至今)
1、萌芽阶段(1981-1985)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国家在购车方面的限制,一些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采购进口汽车,一些融资租赁企业依靠背景取得进口汽车批文,购买汽车以后以高价、短租给企业使用,以此规避政策限制,满足一些企业的购车需求。
2、停滞阶段(1985-2003)
由于汽车融资租赁对当时的政策限制造成了影响,1985年国家出台政策明令禁止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购买小汽车。90年代中期,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对汽车需求量增大,部分融资租赁公司又开始用融资租赁的方式销售汽车。1997年11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不得以融资租赁方式变相销售购买小汽车的通知》,再次叫停汽车融资租赁业务。行业再次进入停滞阶段。直到2003年国家出台政策,废除1985年和1997年的两项限制汽车融资租赁的政策。
3、复苏阶段(2004-2014)
2004年12月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租赁财产包括汽车,汽车融资租赁在政策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开。2005年,商务部出台《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中,明确了汽车可以作为租赁物。这之后,汽车融资租赁进入复苏阶段。
2008年中国银监会颁发《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汽车金融公司经批准可以从事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及向金融机构出售或回购汽车融资租赁应收款业务。至此,汽车融资租赁步入正轨,但之后一段时间,汽车融资租赁主要以回租业务为主要业务形式发展。汽车融资租赁进入复苏发展阶段。
4、加速发展阶段(2015-至今)
2015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汽车融资租赁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汽车融资租赁直租业务(汽车以租代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汽车消费贷款发展历史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萌芽于商业银行贷款,后经政策放宽,形成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等多元主体并存的局面。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汽车消费信贷初现(1995年-1999年)。
2. 商业银行垄断(2000年-2003年)。
3. 汽车金融公司入场(2004年-2007年)。
4. 多元主体发展(2008年-至今)
1.汽车消费信贷初现(1995年-1999年)。
我国汽车金融业萌芽于1995年。1995年以上汽为代表的汽车生产厂商联合国有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由于问题频出,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叫停汽车信贷业务。
2.商业银行垄断(2000年-2003年)。
2000至2003年间汽车消费贷款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1999年的4亿元飞速增长至2003年的1839亿元。汽车消费信贷的主体也随之扩大,从国有银行主导转向股份银行。银行间相互竞争,商业银行垄断汽车金融业。2000年,央行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办法》,允许汽车财务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汽车消费金融逐渐扩大覆盖范围,除了商业银行,汽车财务公司等入场。
3.汽车金融公司入场(2004年-2007年)。
2004年,大量汽车消费贷款坏账出现,同时,2004年保监会叫停车贷险业务。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汽车厂商、经销商合作的汽车金融模式难以为继,我国汽车金融业再一次陷入停滞。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汽车金融公司受到关注。汽车金融公司这一新兴模式也因此受到关注。2004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台,明确汽车金融公司的相关政策。我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金融公司成立,标志我汽车金融公司出现。
4.多元主体发展(2008年-至今)。
随着上海通用金融公司的成立,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丰田汽车金融公司等国际汽车金融市场主要玩家入场中国。2008年,新版《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颁布,为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打开多元竞争的局面。汽车金融公司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渗透率不断提高。
2013年,互联网金融兴起,多元主体入场。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作为新兴力量进入市场。至此,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汽车租赁公司、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多元主体并存的局面逐渐形成。
通过发展历史比较可以看出,汽车融资租赁比汽车消费贷款发展早了十四年,但是因为受当时国家政策限制一直没有大规模发展,直到2015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汽车融资租赁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汽车融资租赁直租业务(汽车以租代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汽车融资租赁一定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
来源: 以租代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