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积极推动,首单涉及三地海关异地监管在上海走通!

来源: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

“上海所有、天津生产、深圳运营,这架上海所有的特殊的飞机,成功由天津直飞深圳入关,全国首个涉及三地的海关异地监管模式走通!”


若事件往回倒退3个月,这种“三地海关异地监管”“不实际入区”的模式,在业内还是一片空谈。而在出租人、承租人及三地海关的多方努力下,这一创新落成。11月22日凌晨3点10分,这架全新A320NEO降落深圳宝安机场。

基本交易结构

据了解,此架A320NEO由空客天津总装线出厂,东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旗下SPV作为出租人,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为承租人。其中,空客总装线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内,东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旗下SPV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飞机运营地位于深圳宝安机场海关区域内。

因制造商、出租人、承租人分数三地海关,此架飞机要顺利进入口岸需要天津、上海、深圳三地海关的“接力通关”。本架飞机由空客总装线出场后,首先经过天津海关与上海海关的“区间结转”,在结转完成之后还要经过上海海关与深圳海关间的“租赁贸易”。

行业痛点已久

此前,按照相关规定:“国内航空公司租赁的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进口飞机必须实际入区才能享受相关保税政策。”受此项规定限制,航空公司要专门安排飞机航路、航班和地面维护服务等使得飞机可以实际进入注册的综合保税区,进而才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而且租赁飞机后续相关手续、缴税等,需要承租的航空公司在飞机注册的保税区派驻人员或进行委托进行办理,运行成本较高。飞机“实际入区”问题一直困扰着行业。

为了解决企业实际诉求,上海各级政府、金融局、海关及自贸区管委会多次调研行业情况,推动行业政策优化,促进了海关总署新政策出台。

今年10月1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158号中对注册在综合保税区内的租赁企业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不具备实际入区条件的大型设备,可予以保税,由海关实施异地委托监管。此文出台,从政策上给解决企业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走通创新模式

近日,上海海关了解到深圳航空和东航租赁本次业务情况,主动派员与深圳宝安机场海关沟通协调,最终在总署新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可行的业务模式,达成了异地监管涉及的通关、查验等环节的配合操作办法。

本单飞机保税租赁的创新在于,飞机的单证流在符合相关要求进行通关手续的基础上,按照异地监管模式,飞机出厂后不再需要经停上海自贸区,可以由天津空客的交付中心直飞深圳宝安机场。

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从东航租赁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对于飞机等大型设备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节约各项成本。本架A320NEO异地监管直接节约了航油费、过站起降费、地面保障费和航材损耗费等近30万元;而提前24小时抵达深圳基地,避免了飞机延迟投入运营造成的间接损失则约60万元。

此架A320NEO保税租赁顺利的开展,是全国首个涉及三地海关的异地监管案例。三地海关打破了现有模式,通力合作,极大的保障了通关的时效性,合力诠释了“全国通关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


租赁观察网: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旗下自媒体平台。

 
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起源于2014年,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服务平台,被誉为租赁界的“达沃斯”。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