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4个重点行业

最近有很多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声音,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讨论。作为大国脊梁,制造业的战略意义毋庸多言,因此许多人也表达出对中国制造业“高端上不去,低端转移东南亚”的担忧。

近日,中国建投研究院撰写了一份名为《2020年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展望》的研究报告,从中长期视角分析全球和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环境,研判其趋势变化和投资机会。

说到底,制造业是一场国家间的较量,面对如今的国际局势,这篇文章便很有参考价值,它清晰地描画出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图谱,中国制造业的趋势特征,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份产业观察。

这份报告分为前后两篇发出,前篇的《如何看待世界制造业变革与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分析了全球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情况,今天的后篇将展示先进制造业中观视角的细分领域与投资机会。

先进制造业虽然涵盖范畴较广,其所指向的都是代表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的生产制造。目前先进制造业没有一个广为认可的分类标准。综合产业特征和政策导向来看,根据国民经济统计分类,通常认为以下8个制造业分行业较为符合“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鉴于先进制造涉及的门类过于庞大,从战略重要性、市场容量、竞争结构、增加值变动、全要素生产率等维度,综合筛选出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医疗制造等四个重点关注的行业,就其中的投资机会做概要分析。


01高端装备制造:进口替代、自主创新、价值链上移

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战略性阵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大部分细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位置,尤其是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

但是,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和不断的高科技人才供给,将促进我国在高端装备在各领域逐渐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

从未来趋势看,我国将逐步改变世界高端装备产业格局,重塑世界高端装备产业链和价值链,崛起成为一支最重要的国际力量。高端装备制造业可划分为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

未来的推动力量:

一是自主创新,通过举国创新体制,进行核心技术突破、补齐短板,例如航空发动机、航天装备、海工装备等。

二是进口替代,通过强大国内市场需求,完善和提升产业链水平,例如大飞机产业链。

三是出口竞争,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在优势领域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如工程机械装备、轨交装备等。

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在新兴制造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抢占先机、缩小差距,如智能制造装备等。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是资本和技术双重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高,技术投入强度大,资本回收周期长,战略竞争意义大,因此总体上对一般投资机构而言机会并不多。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盈利水平也相对偏弱。有些细分领域值得中长期关注: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处于期望膨胀后的回落调整期,受汽车等传统行业需求下滑的影响,2019年机器人行业触底,2020年产能利用率回升,行业景气度有望改善。行业长期发展立足三大驱动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力”、人力成本高企倒逼机器换人的“拉力”、政策扶持的“催化力”。

因此,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向:

一是工业机器人在非汽车行业应用的国产替代。我国非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3 台/万人,只有日本的15%,本体销量结构中高端本体占比不足6%。考虑到未来几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50-60 万台,国产本体的销量将有可能占据整个市场的80%。重点关注下游应用覆盖国产化加速替代领域(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3C、食品饮料、新能源、仓储物流等)。

二是服务机器人。随着技术进步,服务机器人将会融合5G、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时代红利而进一步爆发。服务机器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疗、物流、农业、商业、民用等方面。AI和5G 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对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催化。

根据IFR的测算,到2030 年,预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达1,028 亿美元,约为智能手机市场的20%。其中服务机器人将达561 亿美元,维持16% 的年复合增长率,并快于工业机器人的年复合增速。

02汽车制造: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汽车也是第一大消费品,在全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在15%左右。汽车行业具有消费群基数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技术复杂度高等综合特点,历来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世界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基本是德、美、日、法、韩等少数几个国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处于竞争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是汽车生产大国,但不是汽车产业强国,技术、品牌与世界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自主品牌处于中低端层次,占全球市场份额不高。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周期性低谷,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增速下滑有多重原因:

一是经济下行的影响

二是贸易摩擦的因素

三是前几年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透支了部分需求

四是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周期性特征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汽车市场从增量需求转向存量替换的时代。根据多家机构研究,我国汽车市场未来的保有量区间在5.2亿-6.5 亿辆之间。在未来30 年内,我国汽车年销量复合增长率为1.5%左右,行业未来增速将明显下滑,但仍然有足够需求支撑行业二十年增长的空间,长期成长趋势依然存在。

从竞争结构看,随着汽车行业需求从总量向结构特征转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将历经一个长期提升的过程。国产品牌竞争越发激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

目前,排名前8的企业占国产品牌的整体份额,在2016年为64%,2019年1-5月则升至79%,短短三年间提升了近15个百分点,这个趋势仍会强化。

从产品形态看,新“四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结构性变革的大势,也是最重要的趋势。

一是电动化。过去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增速为平均每年107%,遥遥领先于增速为30%-40%的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市场。中国电动车(含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年销量占全球2019年1-5月总销量的56%,是第二大市场美国的4倍左右。

未来汽车新能源化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新能源汽车处于行业政策退坡后的调整期,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电动化的技术路线还在演进过程中,但从长期来看汽车能源动力变革是确定性的趋势。

二是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汽车智能化成为市场热点。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步入L2成熟应用阶段。同时主机厂、科技公司和出行服务商均在积极投入L3以上的研发。

麦肯锡研究认为,中国可能于十年内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可以预见,智能化将将重新定义汽车,使得汽车行业很大一部分价值从产品转向服务,从而推动汽车行业发生深刻变革。

三是网联化。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合力推动汽车智能网联,中国汽车消费者对互联功能关注度远高于德国、美国等市场。根据麦肯锡的一项最新调查,有69%的中国汽车消费者表示,愿意为了更好的车联网体验而更改购车品牌,远高于德国的19%和美国的34%。汽车智能网联作为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场景,给市场带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

四是共享化。共享出行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2018年网约车全国的总订单达到100亿单,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共享出行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未来随着汽车行业的革新和消费市场成熟,共享出行市场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共享出行服务价值链走向深化,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叠加共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租赁观察网: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旗下自媒体平台。

 
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起源于2014年,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服务平台,被誉为租赁界的“达沃斯”。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