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汽车金融发展的根源

一提到汽车金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乘用车的分期付款业务,也就是消费者贷款买车业务。由此可见,汽车金融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人们的认识却大多数还停留在片面的初级阶段。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研究一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包括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哪些是重点?各种业务形态的核心区别是什么?这么多年了,想找一些有深度的资料学习一下,却发现依旧是一片空白。


直到今天,居然还有很多从业者不知道什么是以租代购,搞不清楚直租和回租的法律关系。整天都在随波逐流的说核心能力不能外包,但是哪些属于核心能力就又都说不清楚了。回归本源,回归初心,本源是什么?初心又是什么?都说要了解行业,要了解行业什么?又该如何去了解?一旦把话题深入展开,试问又有几个人说得对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深耕源于实践,进步在于学习和思考,在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认知,修补短板,日复一日,方终能大成。而恰恰是这些简单到极致的东西却纷纷被人遗忘。金融俨然已经变成了快速生财、资本运作的工具。看到一个个所谓的创新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又轰然倒下,我觉得核心的原因是没有芯。没有芯也就没有源动力,作为企业,按照自身规划发展没有错误,但如果挂着促进汽车金融发展的名头,实质行为却在损害着这个行业,就有问题了。扪心自问,是一心一意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吗?


不可否认,以互联网思维为首的新形态势必会推动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但金融行业经营风险的本质和特性,也决定是这个行业不应该是那种一路狂奔的,随意创新的。这个行业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地夯实基础,需要不断的经历试验、微调、论证、巩固、再试错,再调整的循环中。快与慢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问题。这就是风险产生的源头。

         

如果我们从整体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汽车金融业务,会发现有些很明显的共性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行业准入门槛低。重贷前,轻贷后。


在我看来,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汽车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是最根本的原因。入行二十年,细细回顾一下,整个行业绝对不能说没有进步,但说进步缓慢也绝不为过。


融资租赁业务风风火火十几年了,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而监管办法却是先来了。还不知道该咋办,就已经被监管了。这难道不是笑话吗?


抵押登记,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导致总体办理效率低下。


还有针对于涉及金融的二手车业务,售后回租业务,目前的过户方式真的合适吗?没有优化调整的空间吗?


对于违约客户的诉讼、立案难、执行难、车辆处置难。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就没有人管吗?众多协会难道只知道开开研讨会,搞搞培训,永远告诉大家我们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吗?


汽车金融对于汽车行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需要懂金融、汽车、财务、法律、营销、交际等各种学问,且需要有高度职业操守的行业,却没有汽车金融专业学科,没有专业人才认证,没有行业准入门槛。


一个高门槛的行业生生成为了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行业。找几个码农,成立个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做出一套系统,就可以俨然自居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专家。真想问问,您做过业务吗?了解行业吗?学过风险管理吗?实践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专家何来?当然,目前也确实是一个专家、老师盛行的时代,这两个金贵的称呼早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再到一个人,如果想要健康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生存的技能,一个是对于行业发展的贡献。只有两者兼顾,才能长长久久。


我更喜欢把汽车金融成为汽车金融服务。汽车金融是我从事的行业,是我生活的依赖。能够赚到钱是生活的基础。但是为什么要重点说服务,因为钱是靠服务挣来的,而不是靠诈骗,靠套路贷挣来的。


很多人更愿意把实现放款作为业务实质上的终点。款放了,钱到手了,业务也就终结了。这也是很多公司、很多人重贷前,轻贷后的原因。很多能力不足的人赚不到前面的钱,就开始想贷后挣钱的法子。在一个基础设施保障缺乏的环境中,在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里,这几年贷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无法可依,处理麻烦,谁强、谁橫、谁有关系谁就说了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