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
作者:罗晓春 竞争力论坛特聘专家 四川小往大来(融资租赁)管理咨询公司CEO

一、新的阶段,新的使命
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中国的发展进行高瞻远瞩的顶层决策和战略部署。从历史纵向看,新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之后,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强起来的标准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一直我党的历史使命。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三届一次会上,代表党和政府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和任务目标;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今天党把自己的中心任务提高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这个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特就特在:人口多达14亿,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万事开头难,开好局,起好步,顺利走上新轨道,对于规划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经济—金融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既是工作的压力,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当守正创新,勇挑重担,迎难而上,主动靠前,干出成绩。
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硬道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务必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投资与调控)作用”的关系,用好两个手段,调动两个积极性,争取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绝不能遇到不怀好意者故意添加的障碍和困难、问题就想退回来,关起门来自己搞,绝不能因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排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是:
1, 扩内需。既有生产性需要,更有消费性需要,而生产需要最终也是为了消费需要。从全党和国家层面讲,“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以及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需要投融资配套,给金融及融资租赁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基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事业舞台。
就经济—金融主体而言,制定政策、研发产品、提供服务,均应考虑内需,特别是满足消费需要。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保住小微企业就是保住更多人的就业机会,才有消费的底气和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中国人口多是别的国家羡慕的巨大市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中产群体,潜在需求更大,完全可以支撑中国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的持续发展。
2,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3,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无论是构建,还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市场经济,就必须讲求效率,而且是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经营效率。绝不能以过分牺牲效率去保证公平。只有通过高效率的生产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财富,才能支持公平的落实兑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发达,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4,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要十分珍惜和呵护中国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要发挥这个优势,在补齐部分高科技短板,摆脱卡脖子被动之后,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强,独立性更强,对全球发展的辐射更强。因此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高端制造、产业高端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设备的投入大,融资租赁的机会比过去更多,需要融资租赁行业积极探索租投结合的科创租赁特色服务模式去对接新的需求。
5, 推进城乡融合。城市、工商业发达之后必须寻找多种途径投资反哺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家中有粮,心头不慌”,只有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安全了,国家才安全。金融战线,不能只戴支农的帽子而不干实事,更不能以支农作秀,甚至牟取支农之政策红利,必须划出支农责任田,拿出单独指标规模,钱到地头,有考核,见成效。
6,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中西部以省会为主的大中城市科技优势和中西部其他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土、生态空间,按照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原则,科学重构中国产业空间布局。其中已经上升为中国第四极重要城市群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当勇担大任,快速崛起,做好产业转移的迎接。
最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双向的:既要质的有效提升,又要量的合理增长。质是前提,顾量不顾质(犹如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是不要的;有了质,还要有必要的量的支撑,过低的发展速度,达不到2035年初步现代化和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规划目标。
三、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战略
1,科教兴国。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此,需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有了科技支撑,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短板,比如新能源特别是氢能,就可以补石化能源的不足。未来全球的竞争及企业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上。因此,科教必须先行。金融和融资租赁要在科教领域创新产品,借鉴引入部分风投的风控理念,真金白银加大投入。
2,民主管理。对党和国家层面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对企业层面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个企业全员当家比一人当家更能干,考虑更周详,风险更小。民主是解决一把手一言堂和腐败的良法,也是调动员工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的良策。
3,规范化,依法治国治企。特别是金融及融资租赁进入严监管时代,合规经营就可减少违规风险,少走弯路,慢就是快。学习央企设立首席合规官,是金融及融资租赁公司可取之法。
4,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弥补制度欠缺的,可以无边界防控经营风险,员工无时空之限琢磨怎样搞好生产经营。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5,绿色转型发展。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6,防范风险,安全发展。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较高之后,防控风险、保住成果是第一位的。因此,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不走弯路,少折腾,不倒退,积极稳妥发展就能到达目标的彼岸。
对国家安全而言,经济安全是基础(包括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同时又需要有强大的军事作后盾。因此务必以军民融合实现军队和经济双发展,双强大。经济及金融要支持军事科技、装备和军队供应保障一步一步上台阶,以强大的国防保证经济环境的安宁。
四、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领导经济,党领导金融。
在微观经济、金融组织,坚持和不断改善优化党的领导与董事会决策、管理层执行、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精细化操作的有效衔接,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效。